辛香:郭方向《鲁山脱贫大决战》的艺术特色|文艺评论
脱贫攻坚让鲁山这块土地发生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剧变,而郭方向《鲁山脱贫大决战》正是这场历史剧变的见证和书写。《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反映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浓墨重彩的描绘了鲁山县的新农村建设、旅游扶贫、易地搬迁等。作者郭方向用报告文学形式表现了鲁山县干部群众在扶贫工作中解决众多难点、焦点问题的艰苦过程,文本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这些工作场景汇聚到一起,构成了鲁山县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迁徙,以及易地搬迁之后鲁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让全国、全世界看见了鲁山县走向明天的坚实脚步。《鲁山脱贫大决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鲜明的特色:
一是跨体裁书写彰显的文本丰富性。《鲁山脱贫大决战》在体裁上是报告文学,但是吸收了其他诸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长处。很多地方引用了诗歌,让整本书诗性十足;很多部分具有散文化的笔调,抒情性浓郁;同时,在人物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讲述推进方面,又有小说的笔法,人物丰满立体,故事起承转合,循序渐进。此外,还有民间传说、历史史料、扶贫日记、扶贫金点子等文体的介入,多种文体的杂糅技法让文本十分丰富。
二是宏大主题书写与微观叙事的相得益彰。毫无疑问,《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主题写作的作品,比如作者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寻根溯源,对各种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的直接引用,都是如此。但是作品并非一味解读政策,而是有着一条条清晰的故事线,有着立体的人物。大量鲜活的素材,使得文本在宏大之下,是有血有肉的微观生活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报告文学不是落在报告上,而是落在文学上。
三是用文学的本真性保存民间文化的本真性。作品聚焦的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地区的扶贫工作,很多时候对地方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展示特别注重。整个扶贫工作也考虑到了这样的一种独特性,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物质保障,在文化、心态、精神等各种精神层面也十分注重,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在易地搬迁的途中将地域文化的特色永久保持。唢呐、豫剧、鼓声、丝绣,这些当地群众特有的乐器与演唱以及传统节日等,都是地域文化的代名词,最终都会融进时代的大合唱中去,但无论怎样易地搬迁,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一种作家的情怀和意识,用文学的本真性保留民族的本真性。
当下文学生产的机制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扶贫题材的写作极为兴盛,但同质化较为明显,流于表面的写作也存在。如何在同质化写作中突出重围,留下一些记录这场时代剧变的经典之作,应当是作家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