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中华传统艺术资源的创新转化的百年探索
晚清社会剧变,中华传统艺术通过中国画改良、学堂乐歌、服装变迁等方式注入新活力,这种融合时代精神的创新开艺术革新之先河。此时,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建国后,传统艺术的创新设计转化达到新高潮。梁思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张汀、周令钊等人之国徽及人民币设计、常沙娜将敦煌藻井艺术融入人民大会堂的装饰中等,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艺术在设计创新和转化的辉煌篇章。
工艺美术方面,从沈寿平针绣到杨守玉乱针绣技法吸收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和光影表现,50年代先影响苏绣,进而扩散至其他刺绣流派;乔十光等人拜福州漆器工匠为师发展出现代漆画;曲阳石雕工匠因毛主席纪念堂写实雕塑需求,发展出西洋雕塑专业村。
在绘画、动画领域,徐蒋体系及新浙派中国画改革、上海美术电影厂的水墨动画、首都机场壁画以及香港新水墨运动,凡此皆索传统与现代之均衡,为古艺今化开新意。
进入新时代,中华传统艺术的创新设计转化显示出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如冬奥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表演,通过高科技手段,为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独特性;奥运奖牌设计和冬奥火炬均融入了传统云纹元素,象征吉祥和国际友好;2024年春晚创演秀《年锦》,将传统图案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转化成为独特的传统艺术视觉体验;邵志飞(Jeffrey Shaw)的 《功夫可视化》将传统客家功夫做数据可视化呈现;中国各地的古城改造项目,如平遥、丽江、楠溪江、高平苏庄、三坊七巷,以及王澍、朱锫等人新乡土建筑的发展,都代表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城镇空间的现代诠释与保护。
此外,在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等领域也有所创新。华为河图通过其AI的强大环境理解能力,将敦煌文化带入数字空间;流行与“非遗”宋锦在APEC峰会上亮相,促进文化交流与国际形象的积极转化等系列变革创新不仅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在不断变迁中自我更新与发展的见证。
经百年发展,诗书画等雅致艺术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研究者们不仅坚守传统方法,也借鉴融合西方史学方法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积蓄强大能量。与此同时,对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的调查研究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初步形成了对各地区、各艺术门类及工艺品种的全面覆盖,为建立智能数据库实现科技赋能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创新设计与转化实践也施行不辍。可以说,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已经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生机勃勃发展无垠之象。
目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已成主流思路,资料整理成果丰硕。然,传统中的创新如何发生,研究不足,叙述中夸大个人才华及灵感而忽略创新环境条件的社会经济基础研究;资源亦尚需整合爬梳;熟悉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人重民俗学和民族学视角,文化整体创新机制阐释不足。
当前,当代艺术对传统资源的调用多为文化翻译,而“当代设计赋能”思路则导致了中国元素肤浅拼贴。传统匠人获评工艺美术大师后,常有艺术家化及作品化倾向,作品变繁琐宏大失质朴之美,并远离器用及产业。创新设计转化要利益当代生活,需从开源、取用、设计、制造、产品、品牌、场景、衍生、迁移之整体筹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业更新。因此,经过百年探索,中华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可谓卓有成效,但要由传承保护进入创新话语建构,尚需更积极更具当代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建构。